All translations on this site are unofficial and provided for reference purpose only.

To view translations, select English under Step 1 (at the right of the screen). Not every item is (fully) translated. If you’re still seeing Chinese, you can use machine translation, under Step 2, to make sense of the rest.

Want to help translate? Switch to English under Step 1, and check ‘edit translation’ (more explanation in the FAQ). Even if you translate just a few lines, this is still very much appreciated! Remember to log in if you would like to be credited for your effort. If you’re unsure where to start translating, please see the list of Most wanted translations.

Plan of implementation for China – Singapore Tianjin eco-city: National green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area

Published on: October 22, 2014

Original title: 关于印发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4]2364号)
Links: Original CN (url).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发改环资[2014]2364号

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文化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国家能源局:
我委、天津市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的《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的复函》(国办函〔2014〕81号)精神,现将《实施方案》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间的重大合作项目,选址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盐碱荒滩,着力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城市。把生态城建设成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于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彰显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促进绿色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领会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密切合作,共同落实好《方案》,努力把生态城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区、绿色思想文化的策源地。
二、天津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方案》实施的组织工作,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一是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配套措施。二是按照《方案》确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扎实推进有关重大项目和工程的组织实施,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三是按照《方案》提出的方向和原则,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建立统计、监管、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层层落实责任,务求取得实效。四是加大对《方案》的对外宣传工作,适时发布《方案》实施的相关进展。五是对《方案》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统筹研究,妥善提出相应对策,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完善本部门支持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有关专项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制定及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安排、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天津市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四、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了解、督促检查和评估,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1、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的复函(略)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4年10月22日

附件 1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 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2014 年 10 月

 

目    录

前言

一、现状与基础

(一)确立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二)初步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三)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化低碳化

(四)全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五)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六)非传统水利用形成规模

(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八)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

(二)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

(三)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智能化

(四)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

(五)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六)积极培育绿色文化

四、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建立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二)完善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三)强化资源环境管理

(四)完善城市管理模式

(五)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五、政策支持

(一)产业政策

(二)财税政策

(三)金融政策

(四)资源环境政策

(五)社会发展政策

六、组织实施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中新 天津生态城自规划建设之初就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推进城 市建设绿色化,培育绿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昔日的 盐碱荒滩上逐渐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为进一步探索我国绿 色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路径,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 化,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 范区,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并按程序报批。

本实施方案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 建设的总体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 化规划(2014-2020 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天津生态城建设 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3〕40 号)要求,结合《中 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编制,是中国—新加坡天津 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行动纲领。

 

一、现状与基础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与 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选址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盐碱荒 滩,规划面积 30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 35 万,计划用 10 至 15 年建 成。自 2008 年开工建设以来,天津生态城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在产业促进、生态建设、环境 治理、资源节约、科技研发、技术应用、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 取得明显成效。截至 2012 年底,南部片区 8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 已基本完成,南部片区以外的 22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 复和景观绿化已经启动,2012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4 亿元。

(一)确立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根据中新两国政府签订的 框架协议的要求,天津生态城确定了“四三二一”的发展定位和目 标,即:四个领域,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科技、生态文化协 调发展;三个和谐,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 两个轮子,实现新型城市化和产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条道 路,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道路。按 照绿色发展的要求,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制定了包括 经济、社会、生态和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 系,形成了指标引导下的城市管理建设新路径。

(二)初步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天津生态 城规划 30 平方公里用地中,废弃盐田、盐碱荒地、污染水体各占1/3。经过综合评价,将用地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已建区和可建区四类。规划建设四大综合片区和一个生态岛片区,综合片区内 集居住、商业、产业、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产城融 合。生态岛片区内进行生态修复与建设,形成城市生态核心。已建 成的南部片区基本实现了城市总体布局与生态空间格局的有机融 合。

(三)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化低碳化。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 业,规划建设动漫、影视、科技、信息、节能环保等五个产业园区。 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制定项目准入条件,出台了主导产业促进办法, 引进了近千家企业,注册资金达 760 亿元人民币,形成了以文化产 业、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金融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发展态势。 其中,文化产业形成了影视动漫、图书出版、网络文化和广告传媒 四大核心板块,产业聚集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四)全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定 了高于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了第三方评价 机制,对所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评价等进行全过程控制。 到 2012 年底,建成和在建的 80 个项目、500  万平方米建筑全部通 过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其中,12 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三星级标准认证,建筑面积达 100 万平方米,成为国内绿色建筑最 集中的区域。

(五)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 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所有住宅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绝大部分公共建筑利用地热制冷制热,道路照明大量采用风光互补路灯,建成了我国唯一的城市智能电网综 合示范工程。到 2012 年底,太阳能、风能总装机容量已达 17.8 兆 瓦。热力应用建筑面积 185 万平方米,年利用热量 9.6 万吉焦。

(六)非传统水利用形成规模。构建了以雨水、再生水、海水 淡化水为主的非传统水资源利用体系。编制完成具有生态城特色的 综合水务管理导则。建立了屋顶、道路、小区、广场、绿地的雨水 收集利用系统,雨水用于景观补水。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 10 万吨 的污水处理厂,启动了再生水厂建设,再生水用于道路浇洒、绿化 等。大规模引入邻近区域的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混合使用。到 2012 年底,非传统水利用量占比达 30%。

(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对盐碱地、污染水体、湿地进行大 规模生态修复和治理,实现了生态修复、废弃土地开发利用和城市 发展的有机统一。基本完成规划 30 平方公里的土地整理,已修复、 改良 16 平方公里盐碱地,绿化面积达 310 万平方米。彻底治理了 积存 40 多年的工业污水库,形成了 2.56 平方公里的清净湖,污染 场地治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完整保留、修复湿地 5 平方公里。初 步形成了湖水、河流、湿地、绿地有机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八)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建立了中新联合协调理 事会、联合工作委员会等协调机制以及多层面的工作机制。建立了 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的开发建设机制,组建股份制、市场化、专业 化的投资公司和合资公司,负责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实现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 民自愿的要求,建立了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社区管理服务网 络。

天津生态城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三分之二的土地尚待开发利 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产业基础还很薄弱, 绿色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区域核心 竞争优势有待提升。天津生态城要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产 业,节约利用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制度创新,培 育生态文化。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坚持生态优先、改革创新、市场 驱动、协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中新合作平台优势,以推行绿色 循环低碳生产方式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基础设施支 撑,构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体系,打造宜居环境,倡导绿色新生 活,创新体制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宜居城区,为探索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 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统筹推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治 理和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 展。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强化与滨海新区其 他区域的产业衔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成为天津滨海新区的生 态核心区、改革创新区和居住配套区。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通过创新管理、制定标准、政策引导等手段,广泛调动企业参 与的积极性,形成公开公平、充满活力、高效有序的开发建设格局。

——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围绕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综合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率先在绿色发展考评、产 业促进、资源环境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为破解绿色发 展的制度障碍提供有效示范。

——深化合作,全面开放。充分发挥中新合作平台优势,深化 两国务实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包容,进一步扩大合作对象与 范围,促进我国绿色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天津生态城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主要 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的示范,成为我国向国 际社会展示绿色发展成效的窗口和对外交流的平台。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化,绿色产业产值占 比达到 90%以上;城市建设绿色化,全部建筑达到或优于国家绿色 建筑标准,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市政基础设施实现系统集成循 环共享;能源、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 20%, 非传统水利用达到 50%以上;自然环境优美宜居,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 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探索合理保护、优化 开发、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破除 阻碍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起促进绿色发展的产业、投资、价格、财税、金融、环保、考评政策体系,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绿色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加强绿色思想、绿色文化的基础 研究、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不断丰富绿色发展的内涵,不断提升 绿色思想、技术、文化的原创力,加强绿色文化的教育培训和国际 交流,推动政府树立绿色政绩观、企业树立绿色生产观、个人树立 绿色消费观,为提高我国绿色文化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天津生态城绿色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名称 2012 2015 2020
经济社会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4 105 300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 75 90
步行 500 米范围内有免费文体设施的居住区比例 % 100 100 100
保障性住房比例 % 10 20 20
无障碍设施率 % 100 100 100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        
主要资源产出率 元/吨 8200 9500 11000
能源产出率 万元/吨标准煤 5 5.7 6.7
水资源产出率 元/立方米 150 210 300
土地产出率 亿元/平方公里 6 8 12
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 7 15 20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比例 % 30 50 60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 % 42 88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 % 50 60 70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 % 30 40 50
绿色建筑比例 % 100 100 100
生态环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 吨碳当量/百万美元 150 150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12 <30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35 <85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365 <171
氨氮排放总量 <37 <17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100 100 100
危废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100
城区绿化覆盖率 % 40 45 50
绿色生活方式        
日人均生活耗能量 Kg 标煤/人•日 1.5 1.5 1.25
日人均生活用水量 升/人•日 120 ≤120 ≤120
日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 千克/人•日 0.8 ≤0.8 ≤0.8
绿色出行所占比例 % 60 70 90
就业住房平衡指数 % 50 50

注:1、地区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

2、就业住房平衡指数是指居住在天津生态城总人数中在本地就业人数占可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反映居民 就近就业程度。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 局,合理增加产业用地规模,形成紧凑集约混合发展的城市总体布 局。

空间布局。优化五个片区的开发建设,即南部、中部、北部、 东北部四个综合片区和生态岛片区。完善南部综合片区开发建设, 加快中部、北部、东北部三个综合片区的建设进度,对四个综合片 区,统筹布局居住、商业、产业、环境、休闲空间,提高土地利用 效率。对生态岛片区,重点加强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打造城市生 态核心。

产业布局。综合考虑生产与生活的便利性,遵循就近上班、低 碳出行的原则,将产业布局在生活片区的边缘、临近外围交通干道 处,促进生产生活融合发展。重点推动动漫、影视、信息技术、节 能环保、生态科技等五大产业基地合理布局、协同发展。

生活服务布局。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中心、南部副中心和北部副 中心。在城市中心,建设商务办公、商业零售、文化娱乐、旅游休 闲服务等大型配套服务设施。在南、北城市副中心,结合轨道站点 布置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等公共服 务设施。形成城市中心辐射全区,两个副中心分别辐射南北的梯次 配套、有机融合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生态空间格局。打造“一岛三水六廊”的开放式生态空间格局。“一岛”,即生态岛片区,在故道河和蓟运河围合的区域建设生态岛,形成天津生态城的开敞绿色核心,为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 境提供保障。“三水”,即清净湖、蓟运河和故道河三大水系,加强 水体循环,构建水系连通、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六 廊”,即以蓟运河和故道河围合区域为中心,构建慧风溪、甘露溪、 吟风林、琥珀溪、白鹭洲河口及鹦鹉洲河口等六条以人工水体和绿 化为主的生态廊道,加强与区域生态系统的沟通与联系,构成天津 生态城绿化体系的骨架,形成以景观、环境、休闲等功能为主的城 市“绿脉”。

(二)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

根据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天津生态城功能定位,重点 发展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健康服务产业以及 其他现代服务业,实现与滨海新区其他区域的错位发展和优势互 补。到 2020 年,产业产值超过 1000 亿元。

文化产业。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版权交易服务中心及发行 渠道管理服务中心,创建国家级网络电视台,积极推进集原创、制 作、发行、培训、交易、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 范园建设。加强与国内影视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率先试点国家促 进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立体影视创作、摄制及发行 产业,建设若干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的立体影棚和国内顶尖的立体 影视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途径,拓展中外影 视合作交流领域,提高中外影视合作层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出版经营活动,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新闻出版行业门槛,加快形成出版产业聚集优势,吸引国内著名出版企业入驻天津生态城, 建设以出版原创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出版产业基地。积极 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创新出版形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传统出版向数 字化转型,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新媒体发展,提升出版内容 资源深度整合水平。积极发展绿色产品设计、生态景观设计等产业, 打造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基地。探索建立国家级文化创意机构,在 推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战略咨询、人才培养、应用实践等方面发 挥更重要作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促进电信网、 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发展高端软件产业,加强关键软件和行业 软件的研发应用。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消费产业,加强互联 网数字内容服务的深度开发,做优做强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 视频、网络媒体、网络广告及衍生产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 推进与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合作,开展跨境电 子商务贸易试点。依托区域文化产业聚集优势,加快建设文化产品 电子商务公共交易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通信增值 服务,建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专网。到 2020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 产业产值达到 300 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国家节能环保示范基地。加强绿色技术研 发及产业化,引进研发、检测认证机构或企业,开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节能、节水、固废资源化利用、污泥无害化处理、污染土壤修复、水体富营养化防治修复、区域水环境整治、雨水收集利 用等技术及装备的研发、设计、应用,形成产业集群,打造绿色技 术研发及输出基地。大力发展合同能源服务业,培育引进专业化节 能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 体化服务。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 维护管理一体化服务能力的总承包公司,促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发 展。大力发展环境认证评估、教育培训等节能环保服务体系,突出 节能环保人才培训,探索新兴服务模式。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 攻关和示范推广。

健康服务产业。加强医疗支撑,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老年 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推动医养融合发 展,探索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制度,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加强康复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 设养老公寓,建设国际一流养老社区。建设老年用品开发中心,积 极开发设计养老设备、康复辅具产品、老年用品等。建设中医药研 发中心,开展中药新药研发,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鼓励 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投资健康服务业,探索 实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试行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 机构。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 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从业人员,建立养老 服务志愿者队伍。

其它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业,依托中新合作优势,依法与符合条件的新加坡各类金融机构合资合作组建金融机构。加快推 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贷款和发行债券等业 务创新。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 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包括社区银行在内的新 型金融组织,积极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服务。围绕质押、 担保、产权交易等环节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保理业 务。大力发展会展业,积极推动举办中国绿色发展论坛和生态城市 论坛。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旅游资源建设和整合,打造旅游精 品,开展生态科技、文化旅游、娱乐观光、休闲养生等主题旅游。 推动设立全国生态城市研究与发展联盟、绿色产业发展联盟。建立 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绿色建筑、污染治理等 领域专业培训体系,引入全国市长研修培训项目。广泛发展中介服 务业,培育引进咨询、检测认证、市场调查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 推进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 费等服务贸易。

(三)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智能化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天津生态城的亮点, 强化绿色建筑设计,培育绿色建筑文化,推进建筑与文化的融合, 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善绿色 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健全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加 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应用推广,建设“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开展绿色建筑检测认证、交流展示、教育培训,推进绿色建材标准化和产业化,提升绿色建筑咨询服务水平,建设成为全国绿 色建筑产业示范基地。鼓励采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保的 技术和设施,积极应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加强建筑运营 管理,建立区域性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实现能耗动态管理。推 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部建筑达到或优于国家绿色建筑标 准,住宅节能率达到 75%,公共建筑节能率达到  60%。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构筑以轨道交通、公用交通和慢行交通为 主体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快中慢相结合的智能交通系统。加快轨 道交通建设,结合区内居民需求和区外轨道交通建设进展,完善内 部交通网络,推动区内外轨道交通顺畅衔接,实现轨道交通一体化 发展。统筹衔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加快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 缝化衔接”,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公 交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建设全覆盖、高密度的慢行通道网络, 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的设施配套服务,建立自行车免费使用体系。大 力推广应用电动联网车,建设充电站和充电桩等电动汽车充电设 施,探索新型低碳交通模式。

统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敷设和管理水、电、气、热、 消防、通讯、广播电视、通风等各种公用管线,建设自来水、再生 水两套独立的供水管网系统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实现市政基础 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建设日处理能力 10 万吨的 污水处理厂工艺提升工程,建设日处理能力 11 万吨的再生水厂。

提升城市建设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政务、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全面信息化,以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为出发点,以需求为导 向,以融合统一为方向,全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 制度标准规范建设,推进信息共享,探索智慧城市管理模式,促进 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 合”。加快建设物联网和云计算应用示范区,促进智能电网技术的 研发和广泛应用。

(四)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编制实施天津生态城新能源发展规划, 大力开发使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全面开展太阳能 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集中建设太阳能供热采暖空调系统,因地制宜 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建设以地源热泵集中供热、建筑应用等 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建设餐厨废弃物生产沼气项目。 到 2020 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不低于 20%。

推动能源高效利用。积极建设分布式能源,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建立天津生态城能耗监控系统,推行楼宇能耗智能化监控,强化企 业用能管理,大力促进节约用能。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建 筑、交通、产业节能。推广热泵、热电冷三联供以及路面太阳能利 用等技术耦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进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遵循分质供水、分级利用、循环利 用、系统平衡的原则,以节水为核心,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优质 水和再生水两套供水管网。促进节约用水,大力发展低耗水产业,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装备和节水型器具。充分利用再生水,收集利用雨水,大量利用天津北 疆发电厂的淡化海水。到 2020 年,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 60%。

推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遵循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 结构、提高效率的总要求,强化天津生态城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 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产业与用地 的空间协同,引导产业集聚、用地集约,重点保障符合绿色循环低 碳生产方式的产业用地。推动土地综合利用,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 化设计、分层布局、复合利用。在符合建设要求、不影响质量安全 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城市交通、商业、娱乐、人防、 绿化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型公共空间立体开发建设,提高土地 空间利用效率。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监督考评,探索建立以单位土地 投入产出、能源损耗、环境污染、就业机会等为评价要素的节约集 约用地评价体系和产业供地调控体系,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全民意 识和共同责任。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密闭运 输、集中处理体系,在社区及家庭推行垃圾分类投放。鼓励居民分 开投放厨余垃圾,建立“干湿分离”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厨 余垃圾单独收集循环利用。推进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废电器电 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包装物、废旧纺织品、废旧电池等 的回收利用。定期向社会公布日人均垃圾产生量、垃圾回收利用率、危废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打造全国领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到 2020 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主要 品种再生资源回收率不低于 90%。

(五)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盐碱地改良和绿化建设。开展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全 面改良土壤,大面积栽种本地盐生植物,建设水利排盐系统,恢复 滨海滩涂生态系统。优化绿化布局,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绿化体 系。推动建设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提高保护成效。加强生物多样 性保护,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加强生态廊道建设,打通区域生态走 廊。对近期不开发的地块实行生态修复和保育,建设临时性苗木储 备基地。落实建设项目绿化标准,提升单一项目绿化率。到 2020 年,基本完成盐碱地修复和改良,绿化覆盖率不低于 50%。

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完成污水库污泥治理,利用污泥建 设人工岛。继续实施蓟运河故道及流域水体治理,力争达到Ⅳ类景 观水体标准。继续推进清净湖、慧风溪等湿地景观工程建设。构建 连接城市内外部的水循环系统,形成半封闭式自循环生态水系,加 强水体循环流动,保持水质。

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建立与周边区域联动的大气环境联合防治 体系。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将天津生态城打造成为无燃煤区。加强 机动车管理和尾气治理。严格建筑工地和渣土运输管理,控制扬尘 污染。积极开展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建立以日常管理和应急预警相 结合的重污染日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定点监 测主要污染源和生态敏感区域。组织开展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 警和水质生物毒性预警体系建设。

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探索建立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模 型。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 气候变化因素。加强对适应气候变化知识的普及与理念推广,制定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应对方案,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 力。

(六)积极培育绿色文化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基本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构建政府推动、企业践行、多方参 与的绿色文化建设局面,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天津生态城建设发展 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推动形成文明、 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 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 过度包装产品。鼓励自备购物袋,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鼓励居民 参与垃圾分类,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评选 活动。鼓励绿色出行,减少小汽车使用频率,到 2020  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 90%。

建设节约型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在节能、节水、节纸等方面要 率先垂范。加强办公建筑和公建设施节能管理,建立能耗、水耗监 测统计体系,实施定期公示、定额考核管理,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全面推行电子政务,推广无纸化办公,再生纸使用比例达到 90%以 上。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 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绿色发展的基础理论、绿色技术等 方面的研究。开展各类绿色发展人才培训,向全国输出绿色发展专 业人才。成立研究机构联盟,推动绿色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 泛利用国际组织资金,推进区域绿色循环文化建设。打造系列绿色 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展示绿色发展成果。开展以绿色文化为主题的 社区文体活动。制定绿色发展培训纲要,编制绿色发展培训教材, 实施绿色发展培训计划,将绿色发展纳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 系。

 

四、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围绕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鼓励支持天津生态城借鉴国际 经验,先行先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 突破政策法规障碍,积累经验,为推动全国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和示 范。

(一)建立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天津市在生态城率先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综合考评 机制,改变唯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的政绩观。建立包括经济发展、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定期 对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发布评价报 告,作为衡量天津生态城发展的标准,逐步形成绿色发展评价机制。 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食品安全等重要指标纳入天津 生态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提高相关指标的比重和权重。天津 生态城要建立起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强化绿色发展的价 值导向。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责 任追究制度。

(二)完善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大力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创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探索 有利于产业绿色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天津生态城打造成为全国绿 色经济发展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天津生态城投资。建立公 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为民间投资和境外资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发展中小微型企业,重点扶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严格产业 准入条件,禁止发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充分发挥天津 生态城建设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把握京津冀协 同发展新机遇,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发展。

鼓励天津生态城探索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财税体制。利用现 有资金渠道,加大对天津生态城重大绿色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在 国家税制改革框架下,充分发挥天津生态城在探索现代服务业税收 体制改革中的先行先试作用。贯彻实施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 署,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天津生态城探索建立适应绿色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拓 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扶持 发展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研究探索金融机构拓宽对企业贷款抵押、质押及担保的种类和范 围,引导投融资机构扩大对中小微企业业务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 服务方式,鼓励中小微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拓 展融资渠道。

(三)强化资源环境管理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编制实施城市环境 总体规划,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循环利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打造全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

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绿色发展。实施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差别价格和阶梯价格制度。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餐厨废弃物处理费、建筑废弃物处理费。探索建立可再生 能源发电价格机制,完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政府、企业、居民多方 共担机制。积极参与节能量、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形成天津生 态城节能减排指标的市场化调节机制。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 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废弃物利用的第三方专业化服 务模式。

实施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建立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 双控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 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完善绿色建筑 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建筑能耗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 体系,促进建筑节能。全面推行指标体系引导下的生态环境评价制 度,实施排污申报和环境统计报告“两表合一”制度。加强环境监 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环 境应急管理,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编制区域环境应急预案,严 控区域环境风险水平,积极防范并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健全环 境举报制度,加强群众投诉环境信息公开。

建立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蓟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对 蓟运河治理力度,建立蓟运河流经天津市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机 制。探索蓟运河省市之间跨流域生态补偿方式。研究实行流域跨界 断面水质考核扣缴生态补偿金制度。探索空气质量区域联动治理模 式,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四)完善城市管理模式 

加强中新合作,围绕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决定 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完善 开发建设模式,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提高天津生态城治理水 平。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效能型、责任型、法治型 政府,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加 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 动的干预。创新行政审批服务体制,缩减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 流程,实行一站式审批,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和 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的市场化运行。

完善开发建设模式。坚持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 场运作的原则,广泛引入社会资本,有序推进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 深化中新合作,充分发挥中新两国协调机制的作用,借鉴新加坡先 进管理经验,探索建立法定机构管理模式,吸引新加坡企业参与天 津生态城开发建设。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充分借鉴新加坡社区管理经验,实行 管委会、分区事务署、居委会三级社会管理模式,建立政府管理与 社区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新模式。管委会成立若干分区事务署,将相 关职能下移至分区事务署,分区事务署人员由管委会各职能部门派 驻,提供贴近居民的管理服务;居委会行政管理职能上移至分区事务署,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主要承担社区事务的协调服务;创设天津生态城社区理事会,协调居委会与社会组织,为 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提供平台;推行政府社区管理服务与居民生活服 务一体化,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化程度;探索建立新型物业管理体系 和服务标准,建立区域性房屋维修基金统一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区 域性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实名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管理,监 督政府依法行政。扩大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领域,拓展参与渠道。 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 议。大力扶持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建立社区服务、慈善、养老、 社区矫正等专业社工队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健全 举报投诉制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城市治理的良 好局面。

(五)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 创新体系,加快科技研发转化与应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 人才集聚机制,打造绿色发展人才高地。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 绿色发展研究院和生态技术研究院,加强绿色建筑、水处理、新能 源利用、智慧城市等研究。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天津生态城在绿色建筑、绿色交 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盐碱地改良、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需求,鼓励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将成果转化为专利、标准和实施规范,逐步向国 内外推广应用。

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非 上市公众公司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转让股票。建立地方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融资担保 机制,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适合科技 型中小企业特点、专家参与的风险评估、授信尽职和奖惩制度,开 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

集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人才。研究制定各类吸引高层次高技 能的绿色发展人才的配套措施,加深中新两国的信息交流和人才培 训,探索建立以中新合作为基础、国内外广泛参与的高等院校、职 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绿色发展相关的院士、博士工作站,培育 绿色发展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形成适应绿色发展的技能人才 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五、政策支持

(一)产业政策

1.放宽投资准入。支持天津生态城借鉴上海自由贸易区扩大开 放有关经验,积极探索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对鼓励类、允 许类和先行开放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优化企业设立和变更管理 方式方法;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加快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 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 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实行内外资统一、 公平的准入标准,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2.支持将天津生态城统筹纳入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范 围,赋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支持天津生态城联合国有出版企业设立 公共出版服务平台,由天津市制定建设方案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积极研究在天津生态城开展社会资本参与新闻出版改革试点,积极 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出版经营活动,支持在天津生态城先行先试 有关试点政策。

3.同意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支持天津生态城开展影视产 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试点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在符合行业管理 规定的情况下与境内企业合作设立影视制作技术企业。

4.支持天津生态城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开展中医药研发和 老年用品研发,以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支持天津 生态城有序推进药品监管机制改革。支持将天津生态城纳入国家 “爱心护理工程”计划。

5.支持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绿色建筑研发转化、检测认证、咨询服务、教育培训、展示交流中心。

6.支持天津生态城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第三方电子商 务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 估等服务。

(二)财税政策

1.加大对天津生态城的扶持力度,支持发展绿色产业和重大项 目建设,对天津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

2.对天津生态城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 和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规定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专用设 备,按照国家税收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三)金融政策

1.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设立在天津生态城的银行机构按 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 指导意见》的规定,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支持设立在天津生态城 的企业向境外关联企业提供人民币借款,在有一定管理的条件下允 许新加坡银行机构对设立在天津生态城并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 发放人民币贷款。支持天津生态城的股权投资基金以人民币投资新 加坡境内企业,允许设立在天津生态城并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新加坡 发行人民币债券。

2.支持天津生态城符合条件的企业赴新加坡上市。允许天津生 态城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到新加 坡发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募集资金用于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建设。

3.支持天津生态城开展低碳金融试点和业务模式创新,批准天 津生态城在条件成熟时,依法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鼓励银行金 融机构不断完善对社区的金融服务。支持鼓励现有资质良好的信托 公司到天津生态城开展业务,提供金融服务。

(四)资源环境政策

1.支持天津生态城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支持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2.支持天津生态城开展国家“城市水环境改善”和“饮用水安 全保障”示范城市建设。

3.支持天津生态城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

4.支持天津生态城创建国家新能源应用示范园区。

(五)社会发展政策

1.支持天津生态城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示范区,开展 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

2.支持天津生态城开展中新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试点。根据《关 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允许新加坡 等外国机构在天津生态城设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支持天津生态城 建设中外合作的高校和职业院校。

3.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天 津生态城健康服务业。加快落实对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在社保定 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 政策。

 

六、组织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 各自职能,制定支持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具体政 策措施。成立由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国务院有关部 门、天津市人民政府等参加的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重大问题的指导和协 调,加强实施情况的检查督促和经验总结。天津市人民政府要进一 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统筹安排重大项目实施优先次序和资 金保障,切实推动落实。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RedditShare on LinkedInEmail this to someonePrint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