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translations on this site are unofficial and provided for reference purpose only.

To view translations, select English under Step 1 (at the right of the screen). Not every item is (fully) translated. If you’re still seeing Chinese, you can use machine translation, under Step 2, to make sense of the rest.

Want to help translate? Switch to English under Step 1, and check ‘edit translation’ (more explanation in the FAQ). Even if you translate just a few lines, this is still very much appreciated! Remember to log in if you would like to be credited for your effort. If you’re unsure where to start translating, please see the list of Most wanted translations.

PV industry production re-starting

Published on: May 11, 2017

Original title: 光伏产业再出发
Links: Original source (in Chinese) (link).

国内市场已经打开,但过去只注重国际市场的光伏企业深刻认识到,单一市场必然存在风险,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

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国内应用市场开发不足。当时,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市场过度依赖外需,70%以上产品出口欧美市场。由于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减弱、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阻力增大,光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三四年过去了,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是否改变?光伏企业还好吗?

高速增长曾带来成长的烦恼

回顾光伏产业发展的这十几年,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可谓惊心动魄。

21世纪初,中国大陆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只占全球11%,为日本当时产量的1/4左右。其中,多晶硅产量80吨,95%以上需进口。

很快,光伏产业奇迹般爆发,经历了名副其实的野蛮生长。没几年,中国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四大生产环节,产量跃居全球第一。目前,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一些品种的占比甚至高达80%。

高速增长也带来成长的烦恼。出口导向而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因欧美国家此起彼伏的“双反”,海外市场受到巨大冲击。加之“十一五”期间,国内新能源重点在风电,光伏制造业的巨大产能迅速过剩,不少企业破产,龙头企业纷纷步入破产边缘。

不过,到2016年,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日子总体不错了。据统计,42家有光伏板业务的上市公司中,39家实现利润增长,11家增幅超100%。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透露,2016年中国光伏产品月平均出口额11.7亿美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光伏产业仍然面临产能过剩,一些企业经营依然面临压力,但总体看,已从谷底爬了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教授认为,这得益于我国产业政策适时调整、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和正确的市场战略。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

一个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注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前一轮光伏产业的困境就是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因此,破解光伏困境,就要让巨大产能在国内也找到用武之地。针对症结,各级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及时雨般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王勃华介绍,这些政策中,《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最重要,其中明确强调抑制光伏产能盲目扩张。意见要求,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光伏产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优化布局以及开发利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对不同光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优势企业发展,淘汰劣质企业。

意见发布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多部门支持和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密集出台,涉及产品制造、市场应用、财税、价格、补贴、土地管理等产业发展各方面。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0月,涉及18个省级、38个地级以及21个县级地方政府。

有了这些政策支持,光伏电站迅速涌现。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光伏发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7742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

如此巨大的光伏电站市场,自然带动了产业发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多晶硅产量约19.4万吨,同比增17.6%;硅片产量超63GW,同比增31%以上;电池片产量超49GW,同比增19.5%以上;组件产量约53GW,同比增15.7%以上。

告别简单模仿复制,加大创新

“简单模仿和复制,是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根源。因此,我们开始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每年投入研发费用近亿元,不断积累微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说。在中国光伏企业“最痛苦”的2011年,阳光电源依然稳健发展,并在当年完成融资。

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介绍,通过技术创新,去年隆基股份的非硅成本同比降低33.98%,拉晶和切片成本也快速下降,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隆基股份还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研发低衰减LIR技术,率先在全球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光伏电池初始衰减问题。目前,该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

差异化和两个市场并重,也是企业走出低谷的重要因素。比如,2014年底才成立的乐叶光伏,通过差异化定位,专注高效单晶产品。2015年,其单晶组件就做到全球产销量第一。在硅片严重过剩情况下,乐叶单晶硅片供不应求。

国内市场已经打开,但过去只注重国际市场的光伏企业深刻认识到,单一市场必然存在风险,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

虽然面对欧美“双反”,但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协鑫集团等多家企业加大其他国家和地区布局,或用工厂换市场,努力拓展海外市场。

“海外市场不仅仅是欧美市场,其他市场也很广阔。”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介绍,2016年,产品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南美、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一带一路”建设也为光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带来机遇。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介绍,建设大潮中,晶科能源带着技术、资本走向东南亚。晶科能源马来西亚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光伏电池年产能1.5GW,组件1.3GW,年产值4.5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光伏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最大、产值最大的工厂。(冉永平)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RedditShare on LinkedInEmail this to someonePrint this page